扬大快讯:

更多>>  
媒体扬大

【江苏科技报】扬大两项成果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发布日期:2018-01-10字号:[ ]

  18日,在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扬州大学杨建昌教授领衔完成的项目“促进稻麦同化物向籽粒转运和籽粒灌浆的调控途径与生理机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焦新安教授领衔完成的项目“重要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的传播生态规律及其防控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杨建昌教授与香港浸会大学张建华教授组成的研究团队,针对水稻小麦生产中存在的光合同化物向籽粒转运率低、籽粒充实不良等突出问题,对促进稻麦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调控途径和生理生化机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经过18年的刻苦攻关,获得了重要创新成果。项目首创了协调光合作用、同化物转运和植株衰老关系和促进籽粒灌浆的水分调控方法,为解决谷类作物衰老与光合作用的矛盾以及既高产又节水的难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率先探明了适度提高体内脱落酸(ABA)及其与乙烯、赤霉素比值可以促进籽粒灌浆,为促进谷类作物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生理调控开辟了新途径;首次明确了ABA促进同化物装载与卸载及籽粒灌浆的生理生化机制。项目提出的原理和方法,不仅适用于水稻和小麦等谷类作物,而且适用于桃树、棉花等非谷类作物,还有利于改善作物的品质。项目是我国首个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的科研成果。

  焦新安教授领衔的项目组在国家“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等10余项国家级项目的支持下,历经14 年深入研究,形成了覆盖全产业链的重要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集成防控创新技术成果。项目揭示了重要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在全产业链的定量流行病学新特征,创建了定性、定量快速检测新技术及定量风险评估方法,构建了重要的种质资源菌种库和分子流行病学数据库,在国内首次开展了禽肉弯曲菌污染对人群风险的定量评估,探明了风险防控的关键点,建立了覆盖生猪养殖至冷鲜肉终端销售全产业链的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实现了产品病原菌全程追溯。项目为生产安全的动物源性食品提供了重在源头防控、覆盖全产业链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通讯员 吴锡平 记者 马洋)

报道链接:http://y.yzinter.com/jskjb/epaper/2018-01-10/249564.html

        ——110日《江苏科技报》A05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13 扬州大学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江苏·扬州市大学南路88号 电话(TEL):86-514-87971827 传真(FAX):86-514-87971678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